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同]

关于鱼类促摄物质【转】

[复制链接]
查看: 1272|回复: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01-07 19: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种常用鱼饵中的促摄物质:
  东北钓友喜用豆饼粉为饵。华北喜用玉米面。湖北则喜用麦麸和蚕豆粉。在这些常用的鱼饵中,都含有微量的促摄物质。
  上述饵料虽鱼类喜食,但其中促摄物质含量极微或对某种特定鱼类不完全对路,故诱鱼效果不强。如果加入适量促摄物质后,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面粉中加入甜菜碱和某些氨基酸的组合物质后,对鲫鱼的诱食效果竞提高了十倍以上。

  促摄物质的种类及效果:
  氨基酸类、核酸类、脂肪酸类、盐类、甜菜碱等都具有诱鱼效果,亦可称促摄物质。
  氨基酸类对大多数海水鱼和淡水鱼均有促摄效果。
  诱食剂的活性一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为基础的协同作用的结果。以氨基酸为基础,适量加入甜菜碱、脂肪酸、核酸类物质,诱鱼效果会成倍增加。

   主观认为:
  1:“味儿越浓,鱼儿进窝越快、越多”,从而导致拒鱼儿于窝外的现象发生。这象人们用辣椒刺激食欲一样,辣椒放多了,菜丢了,导致了反效果。一般认为,能引起脑电波的氨基酸溶液的最低浓度(阈值)以10-7~10-8克分子浓度居多,一般在10-7~10-8克分子浓度时达到饱和。超过这一范围,鱼儿产生忌避反应。 
 
  2:温度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在浓度不变时,水温越高促摄物质在水中的扩散速度越快,鱼儿进窝越快,但“味儿”在窝里的留存时间就越短。冬季水温偏低时,则相反。故在实际垂钓时,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促摄物质的入窝量和投入次数。


  促摄物质的应用:
  一般按广谱型与专用型两种方式确定促摄物质的组合、比例和浓度。

  广谱型:适用范围很宽,对肉食、草食、杂食性的淡水鱼和海水鱼均应具有吸引力。

  专用型:一般仅适用某种对象鱼,有较强的单一性。何种促摄物质或组合适应何种鱼类,则需要钓者反复地学习,实践和研究。这个过程,也是钓者水平自我提高的重要过程。人工合成的促摄物质大多为无色透明结晶体,象味精(谷氨酸钠)一样,易溶入水。

  它可分为“单装”和“混装”两种方式。

  单装:就是将组合好的促摄物质(含添加剂、色素)单一包装成小袋。钓前将其化成水(呈促摄物溶液),与其他载体(粮食作物、鱼肉、虾肉、泡沫塑料球、海棉条等)混合后投入窝中或挂在钩上。

  混装:则是将组合好的促摄物质研碎与粉状粮食作物混装入袋备用。
  例如,加入适量的玉米粉、蚕豆粉就可成鲫鱼饵;加入适量豆饼粉、玉米粉就可成鲤鱼饵;加入粘性较差的麦片、薯粉就可成台钓竞技饵……。

  总之,促摄物质是鱼饵的核心,载体则视具体情况由钓者自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5-01-07 23:49: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01-08 09:17: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9-11-13 21:07:08 | 只看该作者
惊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中渔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