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鱼漂制作]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图)

[复制链接]
查看: 23991|回复: 30
发表于 2013-05-01 15: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图)

    摘要:作为一个DIYer造标人制作浮标已有一段日子,期间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在制作过程中曾碰上不少的疑难,亦从错误中学习了一些制作上的基本技巧。但制作浮标时间越长,面对的疑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带出了更多在浮标用料及设计上的疑难。本文在分享笔者在制作浮标时所面对的各种疑难问题,与及一些个人见解,希望通过此文与其它DIYer交流心得,并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好让自已的制标技巧能更上一层楼。

    制作浮标有两个不同的层面需要同时兼顾:工艺及设计。

    工艺是指造标人在制作过程中对各种制作技巧的运用及掌握,直接影响到成品的外观与及耐用程度。要提高制作工艺水平,必须通过不断的制作实习,方能掌握当中的技巧,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按个人实际经验,要初步掌握浮标制作技巧,大约制作了1千支左右才可以有一点成绩,但要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则要有3千支左右的功夫,才可以有这种感觉。

    浮标的设计则反映出造标人对处理鱼情的认知及处理手法,一支浮标如果不能有效地为钓鱼者提供准确的鱼讯,这样的浮标只能够算是一件工艺品,而并非一件好的钓鱼工具。造标人透过工艺作为手段,把个人处理鱼情的主观概念通过浮标设计表现出来,为浮标赋予一个独特的性格。要增加浮标设计的知识,除了多些钓鱼外,尚可以在设计一支浮标时,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法及材料,好让浮标在实际使用时出现较大的反应差距,方便作出比较。

    在设计浮标这个环节上,是否可以运用科学数据,与及数学程序,将浮标的表现反应用数字来量化? 个人深信这是可行的!  但笔者是属于凭观察、感觉、经验、推理及直觉来钓鱼的钓鱼人,故此在设计浮标时亦只会采用对比、观察来找出不同的设计对浮标反应所作出的各种不同影响。正如上述所讲,浮标的设计则反映出造标人对处理鱼情的主观概念,故此在进一步探讨该文章前,必先要了解笔者对鱼讯的理解如何影响对浮标的要求。

    在每次扬竿抛出钓组,浮标躺在水面上,鱼饵开始沉入水中,到浮标立直,鱼饵下沉触底立定作为一个过程。在没有外力干扰下,在每次的扬竿动作,这过程应会有一个相同的模式或节奏。每当这个节奏受到外力干扰而被破坏时,这个干扰便是鱼讯 (当然要撇除由钓鱼者本身所产生的干扰)。 简单而言,就是浮标在正常中有不正常的动作,都应被视作为鱼讯。这个不正常的动作包括有上浮,下顿,下沉加速,下沉停顿,震动,向侧倾斜,浮标不立直等等。

    基于这个原则,所有的浮标无论采用那一种设计,第一个要求是浮标本身必须不会自行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影响了钓鱼者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第二个要求是浮标必须能显示各种细微的干扰,在设计上不会刻意强调或隐藏某些鱼讯,尽量把各种细节都能忠实地显示出来,好让钓鱼者作出过滤取舍,但这个原则不会超越第一个要求。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1.jpg


    要控制浮标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必须控制浮标的重心,这一点跟浮标标体形状及浮力分布状态有密切关系。所谓浮标重心并非指浮标重量的中心点,粗略地说是当浮标负铅调较好,扬竿后以不压线及不以外力干扰浮标,让其自然翻动,在浮标由平卧水面至开始倾斜翻身立直的过程中,标体会有一部份露出水面,这个部份与水面交接处便是浮标的重心所在。而这个部位最理想是处于标示杆及标身接合处,如偏离这位置在5mm以内,都是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浮标标体的形状亦决定浮力分布的情况,细长的标体,浮标浮力分布于较长的距离,重心偏离的情况亦较容易出现,往往需要利用标脚的物料或标脚的长度来取得一个平衡。粗短的标体,浮力集中,重心较较容易控制。以图一为例,假设三支的浮力相同,最高的一种设计(1a),因为标体最短,浮力集中,最下面一种设计(1c),浮力平均分布于整支标体,重心控制非常困难,相对重心的位置出现误差的机会最多。中间的一支浮标(1b),浮力主要集中在标体的上半部,可通过浮标自重来控制重心的位置。

    对于各种制作标体的材料,普遍认为芒草浮标密度小自重轻,鱼讯较为活泼;去壳孔雀毛浮标密度及自重适中,鱼讯较稳;巴尔沙木密度自重介乎于芒草及去壳孔雀毛两者之间,灵敏度高。为何不同的素材会对浮标的反应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如果浮标的反应只跟素材的密度自重有关而产生不同的特性,是否浮标的负载 (浮力减去自重) 决定了浮标的反应? 但这些制作浮标的材料均为大自然产物,就算是相同的物料,他们的密度差异亦非常之大,以巴尔沙木为例:同一片树木,朝太阳一面的木质生长较快,结果是密度较为稀疏,相对地自重亦会较为小,背向太阳一面木质生长较慢,结果是密度较高,自重亦较大。两支直径相同的芒草,重量亦可以相差达一倍。假设有一根芒草浮标和另一根去壳孔雀毛浮标有相同的密度及自重,浮标的形状及体积亦相同时,这样两支不同素材的浮标无论是浮力及负载都会是相同,这样两支浮标的表现特性又是否会相同? 或者用另外一个假设,两根形状相同的芒草浮标,同时拥有相同的体积,故此浮力亦相同,但基于自重不同,所以负载不同,这时两根浮标的表现特性又是否会有不同?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2.jpg


    笔者曾为上述第二个假设作出了一些测试:图2这一款长竹脚浮标曾分别用了三种不同密度比重的材料作为浮标脚,造了三套外形、长短、大小相同的浮标以比较浮标的反应:接近竹心部份自重较轻的竹材,接近竹子外皮心部份自重较重的竹材,与及3mm直径碳纤维棒作为材料,利用不同的素材密度自重改变了浮标的负载与及浮力的分布状态。拥有自重较轻的竹脚浮标负载大小,浮力分散在标体及标脚,浮标能显示最多细微的鱼讯;碳纤维棒脚的浮标自重最重,负载亦最小,浮力只集中在标体部份,浮标对细微的鱼讯没有反应,但只要有鱼讯出现,扬竿中鱼的比率最高;拥有自重较重的竹脚浮标,自重跟另一支竹脚浮标相差不到10%,负载的差别亦只是浮标自重的10%,相对整体负载的分别十分轻微,但浮标的反应却明显地过滤了细微的鱼讯,使浮标的鱼讯反应偏向碳脚浮标的反映,鱼讯更为沉稳,虽然两支竹脚浮标的自重仅相差10%,但这个差别是集中在标脚的部份,故此对浮力分布影响最大。从负重及浮力分布状态的改变对比浮标的反应,似乎是浮力分布状态改变,比负重改变的幅度,更为吻合浮标反应的改变的比率。

    如果说标体所使用的素材种类便决定了浮标的反应,上述的实验似乎未能证实这一个假设,但如果从这三种素材的物理特质,与及制作方法来分析,似乎是可以找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原因。去壳孔雀毛与及巴尔沙木有一个相似的物理特质,就是整支素材的密度相对地是十分平均的,当标体塑形后,素材的密度亦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芒草的外壳与内絮的密度相差非常大,当标体塑形后,接口处的「平均密度」是会跟随着外壳与内絮的比例改变而有所不同,最终是影响了浮力在标体分布的状态。如按这个解释推算,去壳孔雀毛浮标跟与及巴尔沙木毛浮标应该有相同的反应表现,但为何两种材料的浮标还是有着不同的特性表现? 这一点可能跟两种浮标的制作方法有关系:巴尔沙木浮标多采用不贯穿法制成,就是标示杆与标脚分别接入浮标的两端,影响了这两端的素材的「平均密度」,而标体中央部份没有受到纤维棒的影响,因而保留了素材原来的密度。但去壳孔雀毛素材较为柔软,故此多采用贯穿法制成,就是把碳纤维棒或玻璃纤维棒贯穿标体来加强浮标的坚固程度,这时整支标体的平均密度亦会因而改变,浮力在标体的分布状态亦因此跟使用不贯穿法制作的浮标有所不同。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3.jpg


    在进行图2这个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碳纤维棒比竹重,初时预计碳脚浮标的翻身速度会跟另外二支竹脚浮标快,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三支浮标的翻身速度并没有明显的分别,似乎标脚的重量跟浮标翻身的速度没有关连。亦有说浮标的翻身速度跟浮标的长度有关,浮标越长,翻身越慢。持这个理论的人应是曾经观察过大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好像蜂鸟两翼展开不到十公分,但却可以每秒拍翼达90次,兀鹰两翼展开达4公尺,但只能每秒拍翼约1次。当笔者打开标盒检视手上的浮标时,却没法将这两个假设应用在手上的浮标。以图3为例,3a 一支浮标明显短过3b 这一支浮标,但两支浮标的翻身速度一样快,而3c这支浮标跟3b这支浮标的长度一样,但3c这支浮标翻身速度明显地比3b慢。当中究竟有甚么因素影响了浮标的翻身速度? 当注意力集中在这三支浮标相同之处及相异之处时,似乎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如果浮标翻身速度跟浮标长度及负载重量比例有关连时,应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个现象。三支浮标a最短而b及c的长度相约;浮标负载b最重,c最轻,a为两者之间。当浮标的负载跟浮标长度两者间的比例差距越少,浮标翻身的速度越快;相反地当浮标的负载跟浮标长度两者间的比例差距越大,浮标翻身的速度越慢。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4.jpg


    至于标脚的长短跟浮标的性能又有何关连,一般说:短标脚鱼讯活泼,长标脚鱼讯沉稳。对于这个假设笔者是十分同意的!因为长标脚能将浮标的浮力分布的比例更为集中。图4的三支浮标,是笔者在2007年参加亚洲钓鱼名人比赛,看见日、韩选手都采用这种形状的浮标后开始自行研制。这种类形的浮标用于底钓,几乎是没法看见鱼儿食饵前的讯号,当有鱼讯时就是有力的一个下沉鱼讯,扬竿中鱼差不多是十拿九稳。在测试的过程中,曾将标脚的长度减小比较以比较反应,每当标脚长度减小时,各种细微的鱼讯亦会按比例渐渐出现。这个测试再次印证,利用标脚的长短改变浮标浮力的分布比例,是可以用于控制浮标的反应表现。

    在学习池钓的初期,主要是使用达摩空心尾羽毛标。当时尝试了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调较浮标,最后发觉都是把浮标调较在4目半到5目之间,浮标的反应最为理想,当时并没有细心去思考这个原因。在这段期间已开始自已动手更换损坏了标尾,为了这个原因购入了一批原装的达摩空心标尾供替换,及后这批标尾用罄,而且再没法在市场上找到原装替换,无奈地使了另一款的空心标尾,从这时开始,浮标调目统一性似乎是渐渐地消失,当时是百思不能其解。及后这个统一性又渐渐的再次出现,至此方才醒觉这个统一性是由浮标标尾的相同规格所带来。现时在制作套标时对标尾的粗幼总是小心地处理,以保持浮标反应的统一及连贯性。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5.jpg



    在上文曾提及过的长竹浮标 图2设计用于钓罗非,无论是竹材或是芒草都是选择了自重最轻的素材,4支浮标当中以最细的一支重心最准,在设计另外3支较大的浮标时,曾考虑将浮标各个部份按比例放大,以控制浮标重心,减少浮标翻身时可能出现的噪声。但考虑到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使用较大的浮标,除了水深外,亦可能是因为鱼情的原因。当罗非鱼出现开口的情况下,较重的浮标可以加快钓鱼的速度,同时重心稍为偏离向下,在处理「截口讯」时亦较为有利,故此只延长了标体的长度,其余的部份的改动不大,任由重心偏离,只用漆油增加浮标自重,把出现的噪声的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图5是这款浮标的模具样式及制作规格。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6.jpg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7.jpg



    图6这款长碳脚浮标设计用于钓白鲫,亦是首次不按常理来设计套标。至于如何不按常理来设计与及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各位读者自行解说。这款浮标的鱼讯较为沉稳,4支浮标的表现都很平均,为笔者钓白鲫的首选 (但只限于在没有新设计浮标须要测试的情况下)。图7是这款浮标的模具样式及制作规格。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8.jpg


台钓浮标设计和制作9.jpg


    图8这款榄核形浮标,是一套全能浮标,尚在测试中。最近这两年无论是速攻、模鱼、打浮、钓底、罗非、白鲫都是用这套标,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套标可说是一无是处,太过中性。但却正好配合笔者现时的钓鱼心态,无须为采用那套浮标而烦恼,可专心享受钓鱼乐趣。图9是这款浮标的模具样式及制作规格。制作这套浮标用了芒草及高粱作为素材,自重较高的高粱用于制作大标,此外所有的竹脚都是用自重最大的竹材,能否控制浮标的重心,是制作这套浮标的成败关键。(作者:jimmyyeung)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1 15: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DIY的朋友的好教程,台钓浮漂选择的好指导!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1 19: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1 19: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浮漂的人手好巧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1 20: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2 0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2 12: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2 13: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跟帖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2 1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2 22: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中渔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