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钓位选择]

钓鱼钓位选择(找到鱼窝 钓鱼多多)

[复制链接]
查看: 3760|回复: 4
发表于 2014-10-21 08: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钓鱼钓位选择(找到鱼窝 钓鱼多多)

最近一段时间,对鱼窝的一些问题比较有兴趣。

野钓环境与标准鱼池迥然不同。标准鱼池水底平整水深一致,鱼的分布比较均匀,处处有鱼。野钓环境就不同了。有的小堰塘、小溪沟,水不深,地势比较平坦,鱼的分布也比较均匀,找鱼窝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但是,比较大的水塘或者中小型水库,水比较深,水底地势地貌十分复杂,鱼比较稀少,分布极不均匀。很多地方难觅鱼的踪影,找鱼窝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为了探讨有关鱼窝的一些问题,我选择了最近半年的有关鱼窝(最佳钓点)的几则日记。这些日记记载的是在同一个山塘钓鱼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够有根有据说出个道道来。

2010.10.31日  阴  13-15度(室温15度)

去沙溪山上刘队长管水塘钓鱼。他们家正在修房子造盘。

有点冷,钓到小鲫鱼4斤,还可以。小草鱼、小鲤鱼都放生。

显琼的钓位是个老钓位,频频上鱼。我换了三个钓位,而且都打了窝,也不是没有上鱼,就是上鱼很少,其中,有一个钓位,竟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我钓的鱼可能不到一斤。最后十几二十分钟,为了过把瘾,我靠近显琼钓位钓钓。为了不影响她上鱼,我在她同边右侧相距大约6米的位置。没有打窝,也频频上鱼了。

何故?整个堰塘,为什么最容易上鱼的钓位只有这一段?

忽然想到了去年夏天的一次情况。我们也是来这个塘钓鱼,事先没有和堰塘主人电话联系。走拢一看,水已经基本上放干。主人说,因为涵洞漏水了,需要修理,所以只好放水了而且昨天已经捉鱼,卖了百多斤。昨天还请了几个人帮忙,淤泥很厚,有半人深。

我看到,宽度10多米的淤泥集中在南边靠近堰坎处,东西走向,基本上与堰坎平行。但是,西低东高,东边呈现缓缓的斜坡状。就是这样的特殊地势,决定了钓位的好坏吧。

在淤泥带的东头大约十几米的地段,恰恰是最佳的钓位!这个堰塘,面积大约十几亩,好钓位却只有几个,而最好的钓位恐怕就只有这一段了。

为什么这样的特殊地势地貌能够决定钓位的好坏?其中奥妙不难诠释。

我想,1,鱼儿可能不喜欢逗留在光瘠的泥土上而喜欢逗留在肥沃的柔软的泥地上;2,鱼儿可能在水的深处藏身在浅处觅食。因此,斜坡地带正是鱼儿觅食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鱼道。在斜坡上,可以进退自如:天气寒冷一点,可以后退一点,更寒冷一点再后退一点;天气暖和一点,可以前进一点,更暖和一点再前进一点。

今后,选择钓位的时候,我会考虑这一重要的因素。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看到水底下面的地势地貌,但是,可以用测深浅的方法,前后左右多多测试,可以判断地势地貌的大体状态。斜坡地带坡度不大而且靠近深水处,可能沉积有淤泥。淤泥厚的地方应该是水最深的地方。靠近深水的坡度不大的斜坡地带应该是很好的钓点。

12.18日  阴  3-8度(室温8度)

去刘成洪塘,虽然很冷,还是钓鱼4.3斤,其中一条鲫鱼7两,其余都是小鱼。

9、10月份熟悉的最佳钓位恰恰没有鱼了。可能鱼退缩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去了。

天气变化,水温变化,鱼的栖息处也会发生变化。

冬天人找鱼。靠近塘尾,有点稀疏水草的地方,水深1.5米左右,也不是很浅(因为蓄水满塘),只是比较老钓点稍微浅一点,有鱼问钩。而且,有鱼的钓点比较周围略深。要深10厘米多。慢慢拖动钩饵,发现上鱼的地方恰恰是比较深一点的地方。范围只有大约1 平方米。

冬天鱼还是要开口,不是钓不到鱼,关键是要找到鱼在哪里。

浮子动作十分轻微。气温不同了。鱼还是要吃,只是动作轻微。为了看清楚轻微的动作,钓组组合和调漂都需要注意研究。主线子线都要很细、坠子要轻、重力浮力恰到好处。

10点到下午3-4点气压下降3百帕(973-970),但是不影响钓鱼效果,因为是冷天,与其他季节不一样。

2011.2.27                       阴  8-10度(室温13度)

感冒已经好了,可以出门了。

去刘塘钓鱼3.5斤。开始一点多钟没有信号,以为要打白板。

在喂鱼草的三角形竹架外面的一个钓点,钓到了鱼。但是,有鱼的钓点不多,只有唯一的一个地方有鱼,深点浅点左点右点都没有鱼。不知道水底下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塘尾上也是只有一个好的钓点。

钓位重要,钓点更重要。以后注意堰坎边靠近竹架的这个好钓点是不是经常都是好钓点。如果是,就要记住它,经常光顾它。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容易钓到鱼,就是因为不知道好钓点究竟在哪里。只有经常去,才能够熟悉。

3.18日  多云  8-17度(室温14度)

刘塘钓鱼4斤。

早晨骑车,戴了手套,感觉很冷。可能夜间冷。应该是比较难钓。

为什么仍然钓得可以呢?主要是找到了鱼窝。堰坎中部,投放青草的竹架旁边,上一次找到一个窝点,今天,还是那个窝点,频频上鱼。其他钓点无鱼问钩。

“春钓浅”不可全信。也许有水草的浅处可以。今天,鱼还是在比较深的地方。3米左右。

3.27日  阴间多云  6-16度(室温11度)

去刘塘钓鱼1.2斤。5条,有两条共1斤。我只有一条。差点白板。

前几天倒春寒,室内最低10度,下降了4度。刘队长说,这几天草鱼没有起来吃草了,而以前,天天要喂青草。可见,大降温,鱼就不活跃了,即使气温开始回升,水温还没有变暖。何况今天感觉特别冷。可能夜间温差比较大。  

用重坠立漂测了测水深。上次堰坎边一个钓点上鱼特别多,早就想探个究竟。测了这个钓点的前后左右,有一点收获。该钓点在一个斜坡上,水深大约2.8米。坡度比较大,前后一尺的距离,高度差大约10多厘米。但是在钓点附近一尺多宽的范围,高度差很小。可以想象,在斜坡上,2.8米水深处有个窄窄的坡度很小的地方,近似于一个小平台。水枯的时候,这里可能是堰坎基脚水边的一条羊肠小道。今天仅管几乎白板,在这个特殊的钓点居然还钓到两条大板鲫。

在堰坎左边出水口附近,也去测水深找地势,找到一个地方,觉得也比较好。一是有一个小平台,二是左边比较高一些、靠后也比较高一些。靠前、靠右都比较深。但是,今天虽然打窝了,还是没有鱼。下次去光顾这个地方,可能有鱼来。

5.11日  多云  (室温22度)

下雨降温之后,鱼不大活跃。上午在老钓点钓鱼寥寥无几。出水口那个新钓点开始上鱼了,但是不多。下午战略转移,从山坡上绕过去到塘尾,上鱼比较多,有4斤多鱼。去年10.18日记载的塘尾的那个好钓点(稍微深一点的洼地)恰恰没有鱼了。鱼在靠近稀疏水草的比较浅的两个地方。

谚语说,“春钓浅”。看来这个塘不遵守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规律不适用于这个塘。早春、仲春,很多次都去堰尾浅处试探过,都没有理想的结果,对这里的“春钓浅”产生了怀疑。现在已经到了初夏,才找到鱼的活动范围在浅处。

这个山弯塘的地势有点特殊。塘尾狭窄、头部比较开阔,两边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树木浓密,遮天蔽日。这样的山弯塘水比较深,由于光照不足,常年阴冷。塘里的鱼情就与开阔地堰塘的鱼情有所不同。别的塘春天浅水处温度回升快,它却依然冰冷如故,只有到了春末夏初才有了春回大地的味道。也只有到了春末夏初鱼才游到了淺处。

重温这些日记,对于找“鱼窝”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1,大多数鱼特别是鲫鱼有群居的习性。有群鱼嬉戏、觅食的地方,就是“鱼窝”、鱼道。在野钓环境,并不是处处都能够钓到鱼。我常去的那个山弯塘,10亩有余,找到的鱼窝、鱼道寥寥可数。堰坎一边,长约80米。现在找到的鱼窝只有两个。有的地方,可能有鱼窝,但是不便站人不便抛竿,没有去试探过。比较远的地方,鞭长莫及,更没有试探。鱼窝不多,更显得珍贵,更说明找鱼窝的重要性。

鱼窝就是最佳钓点。找到了鱼窝、鱼道,在那里钓鱼,当然是频频上鱼,令人兴奋不已。反之,在鱼窝、鱼道之外钓鱼,无论钓技有多高、饵料有多好,不是侥幸碰到几条,就是两手空空。为什么同钓数人,有的钓获寥寥无几,有的满载而归?除了别的原因外,很可能主要是因为有的人找到了鱼窝或者运气好碰到了鱼窝,有的人恰恰与鱼窝无缘。为什么在经常去的钓场容易钓到鱼而到一个陌生的钓场往往容易落空?那是因为熟悉的钓场,已经了解了鱼窝的分布,可以直奔好钓点。到陌生钓场,东试试西碰碰,等找到了鱼窝,可能太阳快要下山了。在野塘、水库进行手竿钓鲫鱼比赛,肯定行不通。因为,那样的比赛不是在比技术,而是在比运气,看谁能够碰到鱼窝。

2,鱼窝在哪里?有些人已经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例如说,长钓腰、方钓角、深钓浅、浅钓深、钓陡坎、钓斜坡、钓桥墩、钓树桩、钓乱石、钓铧尖、钓水草、春钓浅、夏钓深、秋钓荫等等。类似的很多经验,值得参考。但是,局限于这些经验却远远不够。因为,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影响因素很多。我们能够看到地形外观,而对水底地势地貌却不能够一眼看穿。而水底的地势地貌才是决定是否是鱼窝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找鱼窝,需要那些经验作参考,但是不能够完全作依据。实践第一!要试探,要筛选。要试探水底的地势地貌,尤其是试探哪里有鱼问钩(试探哪里有鱼问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我找到的堰坎中部靠边的一个大约1 平方米的好钓点,就是试探到的,而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点。10.31日说的好钓点,也是水面上没有什么特点,只是水底是有淤泥的斜坡。这个塘是个阴冷塘,塘尾比较浅,春天鱼却稀少,偏偏是到了初夏才好钓鱼。这不符合一般的规律。

3,鱼窝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变化。一般说来,鱼窝总是在水底地势地貌有特殊之处或者在有某种障碍物之处。地势地貌依旧,鱼窝依旧。一个好钓场有那么几个最好的钓点,那里经常都是最好的钓点,所以有抢占好钓位的情况。到一个陌生的钓场,可以观察哪些钓位是老钓位(草踏平了,地蹓光了)。老钓位是别人找到鱼窝的标志,在那里钓鱼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决定鱼窝的,不仅仅是固定的因素(地形地势地貌、障碍物),而且还有别的一些可变因素,诸如季节、气温、气压的变化,水位的升降,人为的因素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鱼窝也要变化。有的最好的钓点钓效变差了,甚至不上鱼了;有的不起眼的钓点又变成了最好的钓点。去年10月底(室温14度)的那个最好的钓点,气温比较高的几个月好钓鱼,12月(室温8度)就不上鱼了。因为气温的下降,鱼顺着斜坡退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去了。12月在塘尾找到的一个鱼窝,大约1平方米,比较周围深10多厘米,可能是一个洼坑。今年5月(室温22度),也是塘尾的那个洼坑,没有鱼了,最好的钓点在它附近的靠近稀疏水草的比较浅的地方。这些实例说明了,季节、气温、水温的变化影响了鱼窝的变化。所以说,找鱼窝不要以为可以一劳永逸,还要“思变”,注意季节、天气、水温等等因素,随机应变。一年四季在一个钓场钓鱼,可以找到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最好的钓点。到了第二年,如果水位等等因素没有什么变化,应该可以参考老经验。

4,人为的因素对鱼窝的作用。电击、施药、捕捞等等都会破坏鱼窝。有些措施也可以创造鱼窝。在适当的地方,多次地反复地撒诱饵,钓鱼视频大全http://www.fish960.com/list-video.html 那个地方就变成了鱼的食堂。鱼多次进食堂,有了条件反射,就必然经常去那个地方,甚至留恋那个地方。那里不就成了鱼窝吗。野钓大鱼,通常用这个方法。钓草鱼,可以扎青草把固定在水中,做成草窝。见草屑上浮下钩,十拿九稳。3.21日,我在出水口附近测试了自认为是比较好的钓点,可是等二次、第三次去都没有钓到鱼。皇天不负有心人,第四次去就钓到鱼了。我想,恐怕是多次撒窝(喂窝)起了作用。在本来就是鱼窝的地方垂钓,每次都喂窝、养窝,良性循环,好钓点更好。

最后,再次强调,在野钓环境,特别是地势地貌复杂、水深、气温低的情况,鱼窝特别少,找到鱼窝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去野钓,应该有“钓点决定成败”、“找鱼窝第一”的思想。到陌生钓场,不要急于固定钓位不要急于打窝。东走走,西看看,测水深,探地势,找鱼口,找老钓位。这似乎要“浪费”不少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有鱼问钩的地方打窝、垂钓,丰收在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0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和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0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02-08 17: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中渔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