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文学]

【原创】往事回眸:一盘红烧鳊鱼

[复制链接]
查看: 2346|回复: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01-25 10:4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不久逮着一个去养鱼塘“烧钱”的机会,一两斤重的鳊鱼多的无法下竿。人说那叫“笼里抓鸡”,我说呀:比笼里抓鸡还容易呢!不信?我用“数字化”作答吧:百分之九十几的时间是在遛鱼,你说这鱼好不好钓?


   

         咱不贪心,只精选了五六尾不大不小,刚好能装满一个鱼盘的鳊鱼带回。
     回到家里,看着这小头、阔背、肥嘟嘟的鳊鱼,一家大笑欢。
     老伴忙活半天,对着《菜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次。不一会,一盘红烧鳊鱼便呈现在餐桌中央。铺之餐桌上鲜亮的颜色与扑鼻的香气 ,大家的食欲倍增。连平时不爱吃鱼的家庭成员都说这鳊鱼好吃!
     呷一口四特十年陈酿,夹一块肥的流油的鳊鱼肚皮肉:饮着、嚼着、品着——思绪把我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的一次吃红烧鳊鱼的场景之中。我突然觉得,这红烧鱼怎么也吃不出那一次的味道……
     镜头淡出——
     让我回到那三年困难的岁月!
     六十年代初,伟人一句“农业大学办在城市里,这不是见鬼嘛”的指示,使我一夜之间从大学生变成了农民!
     那时的农村穷的叮当响,回家来,几乎没吃过几顿干饭。我至今的翘嘴巴,就是那时天天喝稀粥喝尖的。至于油水,那更是少的可怜:每人每年也就发一两斤油!其中还有一半是“棉油”。
     棉油,是用棉籽榨的油。黑黑的、稠稠的,又涩又黏口。按现在的说法,那种没有经过精炼的粗制棉籽油含有大量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有毒物质,可以造成人体的胃和肾脏损害,甚至致癌!可那时,棉籽油比鱼翅燕窝还珍贵,比熊掌龙须还好吃啊!
     我们村有一个传统榨油坊。油榨由大树掏空做成,手工加力挤油,能加工棉籽油。





     可我们村旱地少,不种棉花,没有棉籽。要想弄来棉籽榨油,必须到几十里外的西远、周希等种棉的公社用棉油去换。一百斤棉籽经过炒焦、粉碎、蒸熟,放在榨筒里挤压,可榨出13斤左右的粗制生棉油。一斤棉籽油可换回十斤棉籽。这样,我们不但赚到了肥田的枯饼,还每百斤赚到了三斤棉油。有了这三斤棉籽油,老百姓就能大大的改善生活啊。
     棉油换棉籽的活计,很累也很“油水”!
     先说累:一斤油换十斤棉籽,去的时候很轻快,来的时候肩上至少有一百多斤的棉籽,几十里地,压的够呛;再说“油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油就在肩上,一顿棉油炒饭那是谁都会“贪污腐败”的,这是不成形的心知肚明。棉油炒饭,那可比如今的满汉全席都令人向往啊!
     我也“棉油换棉籽”了一次,是跟我堂兄一起去的,这一次,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地点是西远公社。西远靠鄱阳湖,鱼特便宜。堂哥与我商量:“水,今天咱不吃棉油炒饭,咱买两条鳊鱼用棉油红烧着吃!”
     鳊鱼在当地属最好的鱼种。“鳊鱼铜钱太,要当花鮹卖”。虽然我至今不知花鮹鱼是什么鱼种,但起码知道鳊鱼的珍贵。
     听说棉油红烧鳊鱼,我的口腔早就蕴满了口水!这可是大年三十夜都没有的菜谱啊!
     要想贪污公家的棉籽油,其实也很困难,因为回家队长会对棉籽过称的。于是我们先得学会黄世仁小秤出,大秤进,还得巧舌如簧地磨破嘴皮子的砍价……
     买了二两左右的小鳊鱼两条。借老乡的锅,舀了几汤匙公家的棉籽油(估计有一两多吧),将油烧烫除尽烟雾(棉油油烟忒大),把小鳊鱼放入锅中,“噼里啪啦”、香气四溢……其声如乐,其香如麝。至今犹回荡在脑海!
     鱼没熟就想尝一口。我哥掌厨,我生火。时不时还禁不住要把鼻子伸到锅边闻闻那棉油入肉的香味!
     棉籽油是黝黑的,煎出的小鳊鱼,黑不溜秋,就像是在老抽里泡过!除了盐,没放任何佐料。这比当地渔民“河水煮河鱼”的档次,不知要高多少倍。
     开席了,我都不知道应该是狼吞虎咽的吃,还是细嚼慢咽的品。反正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棉油烧鳊鱼再好吃的东西。你想,那时一个月才一两油(其实还没有一两,还得积攒一些过年铺张),我今天一条鱼就用了怕是一个月的油!幸好舌跟长的牢,要不然我真担心会被一起吞下去。
     其实棉油放多了,特别的黏口、发涩,可我怎么就一点不觉得。
     回来的路上,压着一百多斤的担子,没有一丝受累的感到……
     镜头复原——
     一家人都说好吃的红烧鳊鱼,偏偏我吃不出原来的味道!
     是橄榄油不如棉籽油?鬼都不相信。
     是味精、鱼味鲜、料酒香醋等高级调料PK不过鄱阳湖的寡水?天方夜谭!
     难道是老伴的厨艺不如我堂哥?这更不可能。老伴可是一次不拉地天天看着《天天饮食》的电视,《家常菜谱》都被她翻卷角了。她不但会做老家的豆豉窖肉、精肉豆粉等传统名菜,还对诸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阳春白雪”有粗浅的“研究”,不信你看: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哩。我突然想起周容《芋老人传》里的句子:“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是啊,白骥过隙,时世更替,忘了什么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我啊!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5-01-25 11:00:07 | 只看该作者
看着就想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01-25 11:13:2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01-25 13:26:24 | 只看该作者
做的真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01-25 20:32:08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回忆,精彩的文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01-25 20:32:5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期待你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01-26 12:53:53 | 只看该作者
忆苦思甜,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且钓且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中渔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